警惕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危害,纳滤技术保障饮水安全健康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 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 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其中,因氯消毒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等优势,成为当前国内外主要的消毒方式。但需要关注的是,用氯虽然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致病菌,但同时还会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毒性和“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纳滤膜作为先进的净水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使饮用水水质达到安全优质饮水水质标准。
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据《科技风》杂志刊登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文显示,目前已检测到的消毒副产物有600多种,包括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代乙腈等,其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含量和占总消毒副产物的85%以上。且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都被证明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用氯化消毒的量与膀胱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之间有相关性。
因此,为保障饮水的安全,对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进行有效控制十分关键。
去除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纳滤技术更胜一筹
近二、三十年,人们对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国内外专家也积极深入探寻去除水中氯消毒副产物的方式方法。其中,膜法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级的深入处理手段,而纳滤能对水中臭味、色度、消毒副产物前体及其它有机物和微生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且工艺简单,过滤后的水质安全健康,产水率高,废水少,能耗低,被视为一项具有巨大前景的净水技术,因此得到高度重视。
据了解,纳滤技术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其通常表面荷负电,孔径范围一般在1-2 nm,可通过分子级别的结构设计来实现膜内动态水通道结构分子级别的调控,通过电荷、孔径等因素的组合来最大程度实现差异化分离。纳滤膜属于压力驱动膜,可在很低的操作压力下高效地脱除有毒有害物质,同时有效地保留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是目前世界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经研究表明纳滤膜对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CHFP(水合氯醛前体物)的平均去除率为97%,94%,86%。纳滤膜的孔径属于永久孔与暂时孔的过渡态,即介于0.5nm~10nm之间,且纳滤膜对有机物极性小分子的选择性一方面基于溶质尺寸,另一方面基于溶质电荷,并且在溶质的传递行为中,电荷效应比尺寸效应更占优势。因此,三卤甲烷、卤乙酸等能够被有效去除。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选用合适的纳滤膜,可以使饮用水水质满足更高的安全优质饮水水质标准。
此外,纳滤技术还在工业水处理、医药废水、垃圾渗滤液处理、淋浴水回用、特种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未来,随着纳滤工艺及其配套设备的日趋完善,相信纳滤技术将在其他更多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应用。
纳滤膜产业联盟成立,助力纳滤技术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提高纳滤膜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动建设健全纳滤膜产业和市场,中国膜工业协会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北京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五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我国首个纳滤膜产业联盟。本联盟由行业专家、业内学者及纳滤相关的企业单位自发组织。
纳滤膜产业联盟主要围绕纳滤技术的推广,纳滤膜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纳滤膜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工作,为纳滤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同时,作为一个行业技术促进与交流的平台,纳滤膜产业联盟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参与进来,在推动纳滤膜技术发展普及的同时,让我国的纳滤膜技术再攀高峰,造福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